This Is A Dilemma

- Life and Love -

Attachment ?

Published by Julient-Chen under on 凌晨12:21
.
.
........上個禮拜六,去了一個好像不該去的年會。小漁說,我是把它當作同學會,才那麼想去參加。這個原因一開始並沒有那麼清楚地浮上意識,直到走進了會場後,才深刻地體會到。從教授、留了長髮的學長、過去課堂的助教、大學同學、許多學弟妹,真的就像見到許多老朋友一樣。我似乎已經忘了,整個大學近五年的時間,都與這個領域糾葛不清。除了打招呼外,老朋友們會有兩種反應,一種會說好久不見,另一種就會問:「你怎麼會來!?」對我說好久不見的人,真的就是很久不知道我在幹麼的人,而問我幹麼來的人,就是知道我「已經」不是這個領域的人。這樣的問題,說實在的,總令人感到有那麼一點排它性。

........這次年會的keynote speaking,是在倡導所謂「evidence-based research」的研究取向,其實若只看字面上的意義,目前所有科學的研究,都是有證據在支持的,那為什麼需要提「 evidence-based」呢?主要就在於「evidence」所指的,是在基因、分子、神經層次上的證據,而臨床研究的假設、行為上得結果,都應該與這些「evidence」有所連結。簡單地說,就是在提倡這個領域的研究,需要朝著神經科學靠攏,主講人稱這樣的潮流為「evidence-based movement」。根據我對這個領域的認識,加上從小漁的研究所訓練經驗來看,我這個半外行的人會認為,這個領域的研究者與工作人員,有太多的實務工作需要進行,在新血的教育上,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進行技術方面的訓練。而神經科學也有其進入水準在,並非口頭上說要將兩者相連結就能做到的。主講人所引用許多達到「evidence-based」的研究,其研究者的訓練背景,都是在醫學、生化、生物領域。所以,像這樣的年會,若真的要推廣這項運動,是否更該要請這方面的學者來報告這類的研究呢?還是說這個年會還是要像是它的名字一樣,狹隘地只讓純正血統的人來參與呢?

........我最初會想來這個年會的原因,主要是大學時代指導專題的老師,有一個報告她一系列研究的演講,而我想聽聽看當初我所進行的研究,經過了三四年後,有了些什麼樣的進展。就好像當初把家裏弄得一團亂後,就出了遠門,現在回來看看家裏變成什麼樣的心情吧。在老師的演講中,她所指導的研究,成了她一系列研究中(重要的?)的一環,後續還衍生了許多相關的實驗。我在台下其實聽得很開心,當初的一些問題,有了新的實驗去證明,而整個研究的方向,仍是朝著原本的理論在前進。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潛意識中,我就已經知道自己是一個喜歡實驗的人。在眾多利用問卷、量表來回答研究問題的演講中,實在無法引起我太大的興趣,但台灣在這個領域中,好像這樣的研究比較盛行。跑來這個年會晃了一天,有點像是方塘鏡那樣:「我跳進來了,欸~我又跳回去啦,怎樣?你打我呀你~」不知道是不是也像他那樣討人厭呢?哈哈……

.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