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s Is A Dilemma

- Life and Love -

Face Recognition

Published by Julient-Chen under on 下午3:20

介紹一個聽說已經流行過一陣子的網站--http://www.myheritage.com。裡面有一項功能,「」能分析出你長得像誰。方法很簡單,只要進入「」這個連結,上傳你的照片,簡單地填一下註冊資料(email、姓名、ID、password,也不用進行email確認),它就會自動開始分析你長得像誰了。

馬上,我們來看看美麗的小漁長得像誰呢!



天啊!結果跑出來也都個個是美女啊!還有Jessica Alba呢~怪怪,最後居然出現貝克漢是怎麼回事!鼻子倒是很像喔,這個分析引擎相當厲害啊。


接下來,我們來看看Julient Chen像誰。



唉呀,怎麼那麼多醜怪呢!尤其是中間那個是誰啊?印度總理摩哈馬得嗎?居然沒有莫少聰?好在郭富城還有幾分神似(我得再瘦一點!)。


在有點自暴自棄之下,把最可笑的Julient-Chen丟進去分析。


果不其然啊,出現了很多原始人。沒想到,還有幸與克拉克蓋伯相似。那個戴著大墨鏡的傢伙,可能是「月亮上的男人」中,金凱瑞所扮演的喜劇泰斗吧。

最後,還是希望各位留下美麗的回憶。百變小漁的另一個分析結果。


.
.
.

Living in Difference

Published by Julient-Chen under on 晚上11:23

Living in Difference
--亮度對比與側抑制(Brightness Contrast and Lateral Inhibition)

by Julient Chen


在視覺的領域中,「對比(contrast)」是一個常常在探討的議題。簡單地來說,對比指的就是事物間的各種「差異」,像是大小的差異、距離遠近的差異、顏色的差異等等,都屬於對比所要討論的範圍。


為什麼對比或是差異那麼受到重視呢?最主要的原因,就在於人類的知覺系統對「絕對物理量(像是聲波頻率、聲音強度等等)」反應並不敏銳,反而對「對比」相當敏感。舉例來說,在夜深人靜時放了一個屁,它的聲音一定相當地清晰,搞不好還會把自己給嚇醒呢!然而,如果在西門町街上放個一樣響的屁,有誰會聽見呢?如果人類對絕對物理量很銳的話,同樣響度的聲音,聽起來應該一樣大聲才對,怎麼會因為週遭環境的不同,而產生不同的感覺呢?一個很直覺得答案是:「因為晚上睡覺時,身旁安靜無聲;但是街上車子的聲音會把放屁的聲音給蓋過。」沒錯,因為外在環境和屁聲的差異不同,也就是「對比」不同, 造成了我們對相同事物的感覺也完全不同了。換言之,我們人啊,是活在差異之中。

現在我們來看看上方這個圖,請大家比較一下,兩個灰色的小正方形,顏色或是亮度是否相同呢?一般而言,我們會覺得左邊的小正方形比右邊的小正方形還要亮,但是事實上(絕對物理量上),這兩個小正方形的亮度和色彩是完全一模一樣的。請相信我,這張圖是我用Photoshop,複製了左邊的灰色正方形到右邊去的。大家只要拿張紙把黑色和白色部份遮起來,就會發現我所言不假。


這是一個「錯覺(illusion)」的demo,錯覺指的是人類所知覺到的,與現實物理世界不同(「幻覺(delusion)」則是知覺到現實世界不存在的事物)。視覺的領域中,我們常常用這個錯覺來說明週邊環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覺。這個現像,在視覺訊號還沒到達大腦之前就發生了,根據視神經細胞的排列形狀,它可以用「側抑制(lateral inhibition)」來解釋。
在說明側抑制的概念之前,我們先來把所謂的「顏色」或是「亮度」轉換成簡單的數字。熟悉影像處理的朋友一定知道,一般8-bit的色階,就是用0~255的數字,來表示256種不同的顏色;如果這256種不同的顏色,按照最暗的黑色,排到最亮的白色的話,就會像上圖所示一樣,0代表黑色,125大概是灰色,255是白色。為了簡化說明,我們將這些數字比擬成每個顏色所放射出的光線強度好了;黑色的光線強度是0,灰色的光線強到是125,而白色的光線強度是255。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東西,就是因為視神經細胞會吸收光線,並且根據光線的強度,產生不同大小的神經反應;吸收的光線強度越強,神經的反應就會越大。


在我們眼球的底部,佈滿了會因光線而引發反應的細胞,我們稱它們為「感光細胞」。這些細胞排列得密密麻麻的,而且彼此之間又有神經相互聯繫著。左邊這個圖,是一個大略描述細胞分佈和聯結的示意圖。這些對光線反應的細胞,可是會形成小團體的喔,在同一個團體中,它們的聯結就是互相增強;而不同的團體之間的聯結,就有互相競爭、互相抑制的效果。如左邊這張圖,週圍深綠色的細胞,會對中間深紅色的細胞輸送抑制的信號(以「-」表示);而中間深紅色的細胞,彼此間則呈現相互增強的效果(以「+」表示)。



現在,我們把黑色和灰色正方形從中間橫著切開,就像右圖最上方一樣,變成黑、灰、黑的排列。如同我們剛剛將亮度所賦與的數字,黑色的強度是+0,灰色的強度是+68。我們假設每個感光細胞的反應,剛好會等於它接收到的強度;因此,兩旁深綠色的感光細胞在此時不會有反應。中間兩個深紅色的細胞,會因為接收到灰色所發出+68的光線,而產生+68的反應。剛剛曾提到,這些感光細胞是彼此聯結的。我們把焦點放在靠左邊的那個深紅色細胞上,它自己本身會因接收到+68的光線,而產生+68的反應,但是它右邊的深紅色細胞也會傳來+68的反應,使得總反應變成68+68=136。這個狀況下,旁邊深綠色的細胞因為沒有反應,所以對深紅色細胞沒有發生抑制的效果。這一連串的反應,寫成數學式的話,就如右圖下方一樣:68+68-0.1*(0+0)=136。為什麼0+0之前還要乘一個0.1呢?這是表示週圍細胞對中間細胞的抑制,有經過一個權重的過程,這是為了防止週邊的影響不要「越俎代庖」、防止「乞丐趕廟公」的事情發生;也就是說,週圍的細胞的確會對中央細胞發生影響,但是影響並不會完全取代的效果。畢竟,我們還不至於會把白色看成黑色吧!





反過來,我們看看被白色所包圍的灰色正方形,會引發怎麼樣的神經反應。如左圖所示,中間的兩個深紅色細胞仍然會有+68的反應,但是這個時候兩旁的綠色細胞也發生了+255的反應。偏左邊的深紅細胞除了自身的+68反應外,也會收到右邊深紅色細胞+68的加持,使得反應變成68+68=+136。繼續往下看,偏左邊的深紅細胞會收到左邊兩個深綠色細胞的抑制訊號,使得原本+136的反應,被減去了0.1*(255+255),剩下+85的反應而已了。另一方面,我們也可以發現,如果不對綠色細胞乘上0.1的權重,紅色細胞就會收到-510的抑制訊號,使得反應完全歸零了。但是我們並不會把灰色看成黑色,頂多看成比較暗的灰色罷了。也因此,側抑制訊號的權重過程是必需的。


這就是所謂「側抑制」的效果。原本一模一樣的灰色區塊,對細胞產生的反應卻不同,一個+136,另一個只有+85。也因此,我們會覺得被白色包圍的灰色正方形,比被黑色包圍的灰色正方形還要來得暗。事實上,細胞間彼此聯結的複雜度,遠超過本文所描述的的。其中權重、聯結順序、細胞的分佈範圍等等,都有很多議題存在,本文僅以最簡單的方式,將其主要精神表現出來。


透過對側抑制的介紹,我們可以看到亮度在不同背景之下會有所變化,這也印證了人類的視覺系統對差異是非常敏感的。現在電腦繪圖相當發達,使用者可以精準地用色碼決定顏色,但是各位不要忘了,電腦能提供精確的「絕對物理量」,卻不能準確預測我們看到的會是什麼。今天我們舉的這個錯覺例子,只涉及到亮度的知覺,其實側抑制在色彩知覺中,也有非常大的影響,未來我們也會進一步來介紹。





(註:這一個類別的文章,是應台灣創意公司的邀請,在他們blog上發佈針對和設計有關的心理、神經基制介紹,內容都會盡量簡單化、圖表化,希望能讓不同領域的讀者,了解一些有趣的現象。網址是http://blog.boco.com.tw/blogs/techno0831/default.aspx ,因為目前他們的blog系統很爛,我會在blogger系統中編輯,之後在貼到那邊去,希望大家能多多提供建議給我。)

Keep on Walking

Published by Julient-Chen under on 上午11:08

其實我不太記得我是怎麼畢業的,或者是那些記憶並沒有太美好,徬徨、焦慮、錯亂、疲倦、對老闆的恐懼、習得無助、絕望……都是這些。心中對這一切的註腳,就是:「你的碩士唸得挺遭的。」


研究所二年級,像是穿過一團又一團的火砲一樣,時光都是背上冒著涔涔冷汗渡過的。2005年10月先是一個國內研討會的海報報告,接著11月又是一個要去美國的海報報告。2006年,2月,第一次在以英文在百人(!?)面前的口頭報告;5月,又到美國給一張海報,回國後,馬上就是6月的畢業口試;7月,終於完成畢業論文畢業,月底,赴日貼上碩士後的第一張海報。這一年,又經歷擔任國中補習班數學老師、家教、普心助教、小明的實驗助理,以及畢業前的一個月,奶奶中風離開人世。看起來好像這一年來相當活躍,但是我知道,自己一直在奔走,這裡、那裡,在哪都不會待太久,心已經不再沉靜,已經無法好好地專注在研究本身上。原本所熱衷的,在一個一個時間壓力下,能免則免;甚至到最後,因為怎麼做都有問題,它們甚至成了會令我害怕的事情。


後來,我就這麼拖著沒有發表的論文,逕自先上了成功嶺。


在回報國家的日子中,我曾想:「去考個營業員,之後朝研究員之路發展好了。」不要出國了,不要再念博士了,那些東西到此為止。後來,台南到台北之間南北奔波,經濟拮据之下,理想慢慢縮小,只想有份固定的薪水,覺得就算只是做個業務、房屋仲介也好,用不到過去所學也沒關系,反正大多數的人不也這樣生活著嗎?我是認真地考慮過這種拍屁股走之的事情,逃上一輩子,忘掉那些曾經作過的夢。


害怕久了,就忘了是為了什麼,只記得,要害怕而已。面對「自己會害怕」這樣的事實,不知不覺地更加討厭自己。


沈澱了將近半年,羅明告訴我:「不管你接下來要去做什麼,沒有完成的論文,都會影響你要做的事情。」這應該是很平凡的一句話,但對我而言,它刺中了我該看到卻被壓抑而沒有察覺的弱點。我可以逃到「經濟學概論」裡,逃到「價量分析」裡,但是心中那個不斷問自己:「是你遺棄了它;還是它淘汰了你。」的聲音,是逃到哪都不會消失的。


「那就從現在再開始吧!」小漁也相信我能做得到。我重新打開一篇篇的論文,再次直視在心中廢墟般的課題,挽起袖子,一塊塊地把散落的的磚瓦架回原處,仔細地抹去窗上的塵土,希望能重現俐落秩序的光景。打開這個像是傷口般的記憶,並沒有想像中地那般痛苦,反而,過去的熱切從字裡行間、圖表、資料點中,像是冬天早晨暖暖的陽光,溫和地透了出來。 這段時間,我想我是開心的,也暗地笑自己過去對它的恐懼。


很多我的好友,也讓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,至少不是只有我在害怕。回去見老闆前,和正在與畢業論文奮鬥的學弟永隽談了許多,他也順便推了我一把,敲定我和老闆見面的時間。「不管怎麼和老闆討論,好像都是自己的問題。」永隽很精準地道出我們兩個心中的感受,我們也只有到了這個時候,才了解為什麼很多朋友碩士畢業後,只想「沉澱一下」,大家懷疑起對這個領域的熱忱,或是懷疑起自己繼續走研究的能力。所幸,和老闆見面後,他並沒有露出我的惡夢中,那種對我不屑一顧的表情,他像是老朋友一般和我談論我的障礙,不論是研究上或是心理上的。當然,他還是保有那種「這些不是問題啊~」的調調,要是在一年前,我大概又會想逃跑了吧,但是這個時候聽來,很像引擎又被點上了火,老車子又「幹……幹…幹幹…幹.幹.幹幹幹幹幹~」地發動了。


「我要走下去!」
.
.
.

旅行上的同路人(1)

Published by 小漁 under on 下午3:27
.
人們常說,老人跟小孩一樣。我想,這是世上最可愛的兩類族群吧。

我妹總說,人很難懂,因為很陰險。她總不懂為何我要陷身於這樣的窘境中。或許,我的內心裡也隱隱得這樣認為,對於這兩個最沒有心機的族群,我莫名得有一股驅力。我想這大家都有,就像我們看到幼嫩的幼兒會不自主得想要逗弄一般。幼兒總能升起我們心中的溫暖,以及增加我們的耐性,因為他們天生長得引人憐愛,就像一股暖流流過心中,讓你卸下心房與漾起微笑。或許,你會覺得我說的幼兒你同意,那老人呢?他們沒有幼嫩的肌膚、沒有天生引人憐愛的身體四肢比例、沒有閃亮靈動的眼睛。不過,他們一樣對我們有著無盡的依賴、一樣不善言語、一樣令人費心、也一樣,擁有那最天真的微笑。

昨天,我遇到一位爺爺,他傻裡傻氣的笑著,讓診間裡的每個人,都跟著笑了起來。

是他的二兒子跟媳婦帶他來的,他們說他現在住在安養院中,晚上都會亂到引起別人的困擾,害別人不能睡覺,所以醫護人員都要把他綁起來,早上的話就不會,但是晚上就亂。我看坐在輪椅上的爺爺,腹部上面覆著一塊大花布,花布的兩端在輪椅下打了個緊緊的結。那時是早上,但是他依然被綁了起來。讓我想起,老師曾提出的疑問:「為何安養中心的住戶們,個個都是坐在輪椅上?」我想,那個爺爺絕對不是不良於行,不過,他也是坐輪椅的其中一員……。
他的媳婦緊張得拿出健保卡,說下次可否他們來拿藥就好,要帶爺爺來很麻煩。醫生說了這樣是不行的,似乎想要切斷這樣的話題似的,醫生轉頭看向一直放空迷濛的爺爺,問:「你叫什麼名字?」爺爺像是通電接上線了一般,突然回神含糊卻又清楚的說出自己的名字,聲音渾厚又可愛,大家都被這樣的回應逗笑了。醫生再問:「你現在跟誰住?」爺爺操著含糊不清的國語說:「我跟老大,還有他的老婆@#$%^&*(......。」旁邊的二兒子尷尬的笑著,說他爸爸記不得了亂說,現在他住在安養中心,他都不知道……。

末了,要走了,醫生對爺爺笑了笑,他突然又通電似的,笑得天真無邪,那是個足以融化內心的笑,讓所有人的嘴角都輕鬆了起來。醫生忍不住說:「爺爺好可愛。」
我想,正是因為他的失智,他的記憶還停留在與大兒子住的階段,甚至更早?他才還能夠,綻放出那樣的笑容。

那樣純真又融化人心的笑容!

What U R doing is important. - http://twitter.com -

Published by Julient-Chen under on 晚上10:02

今天曾任實驗室助理的學姊June用Gtalk傳了一個網頁給我--twitter.com。網頁就很簡單地告訴你,請你寫下「你在幹嘛?」沒錯!就是提供一個這麼無聊服務的網頁。當你加入會員(Web 2.0精神,免費!)後,隨時可以update「你在幹嘛?」,這個網頁稱這個叫「twitter」, 這個twitter可以可以用RSS來加入訂閱閱讀器中(如Google reader),也可以加入別人的twitter,當有任何twitter更新時,你都可以看到。因此,當開始有自己的朋友彼此加入對方的twitter後,大家可以在不被打擾的方式下(傳msn message就可能屬於比較打擾的一種方式),得知/發佈他人/自己的近況。你也可以對他人留下訊息,但是對方只有在查看帳號時,才會看到訊息;或者,twitter也提供了連結Gtalk等IM(instant message,但不支援Msn),由IM發佈twitter到網頁,同時傳訊到IM上(這個功能我還沒有完全了解)。

我Blog標題下方,可以看到一個正方形的Flash,它會自動update我的twitter。其程式碼可由twitter.com的Badge連結中取得,貼到自己的Blog就能完成了;也有其它樣版能放在己的Blog上,有的還能顯示你所有朋友的近況(June的Blog就採用這樣的樣版)。放上twitter,我發現會拖慢開啟Blog的速度,偶而也還會出現error message,twitter.com在這方面還不是很成熟。

如果你加入了twitter,你會發現有一狗票人都在用這個無聊的服務。看看一個它和Google map結合的網頁,我想稱它為「Twitter泡泡池螢幕保護程式」,全世界有誰更新了他的twitter,網頁就會在那個人所在地上冒出一個泡泡,然後顯示那個人的近況。有時候這個泡泡池很壯觀,各種不同語言的近況,不斷不斷地冒出來。但是,so what?哈,當我無聊時,我會開它來看看。

(twitter泡泡池外觀)

我對twitter這個服務的第一映象是:「媽的,這什麼雞肋功能啊!?」它的確相當雞肋,食之無味(twitter沒那麼無聊啦~),去之可惜。從另一個角度來想,工業革命不也算是一種「雞肋革命」?其中的界線,端看我們對於「必需品」如何定義。如果對twitter的第一映象是一個「職業取向測驗」,那麼我一定不會是個成功的商人。商人對它的第一映象大概會是:「媽的,又一個雞肋可以拿來賺錢了!」我在twitter泡泡池裡,已經看到很多twitter會貼上網址加上簡短的說明。一個網拍的賣家,可以用twitter發佈新貨上架的消息,而有興趣的買家們,只要加入賣家的twitter,有新貨時再去光顧就行了。Twitter這條雞肋還有多少潛力呢?我覺得這是Web 2.0偉大之處,服務提供者只要推倒第一塊骨牌,使用者自然會衍生出美麗的圖騰。


(twittermap功能)

生活在Web 2.0的人,是很矛盾的。我們怕孤獨,用了IM,希望和他人有更多的接觸。但是我們又對於太活絡的聯繫,感到不自在,所以Msn有了「顯示離線」。最後,我們又希望別人知道自己還活著,所以,我們開始twitter……(my twitter account is "techno0831")





[ A Joke that has Layers ]

Published by Julient-Chen under on 下午5:57
.這是上週日,和我爸爸爬山的山友們吃飯的時候聽到的,說這個笑話的人,要我一定要把它記下來,他說這是他聽過最為機智的一個笑話,而且它也是一個和台灣有關的真實故事。


華盛頓郵報(Washiogton Post)的女老闆(名字我沒記清楚)曾經在蔣介石時代訪問過台灣,其中有一次和多個男性巨頭的聚會裡,這位女老闆被問到:「女人的雙腿間能有多少新聞?」這個問題其實也算是新聞界的一個寫照。面對那麼多男性,這名女老闆機智地回答:

"One Post, Two Globe, and God knows how many Times."

片面的意思,就是:「一份(華盛頓)郵報,兩份(波士頓)環球日報,還有很多份時報。」當然背後又可以是:「一根,兩顆,天知道多少次。」


佩服佩服!







~ My Idiot Boy Friend ~by 小漁

Published by 小漁 under on 凌晨12:06
.
.
前幾天,因為某種原因,我在競標一件一元起標的商品

,但是那件東西我沒有太喜歡。而那個某種原因就是,

我是因為標了其他件,想說郵資都一樣就多標一件還可

以接受的吧。結果,我愛的那件在剩下30秒時被人家標

走了,留下傻眼的我,和一件沒有很愛的商品。


於是我開始坐立難安,頻頻吵著電腦前的陳阿奎,問著

怎麼辦怎麼辦他信心滿滿的說:「一定會被別人標走的

,你看剛剛30秒他才殺出,那一定是高手!」


但是,時間慢慢的流逝,紋風不動的,依然沒有人出價。


我依然吵呀吵著有截稿壓力的陳阿奎, 於是他說:「放

心,一定會有人標走的,沒有的話,我給你1000塊。」

我莫名其妙的就安心下來,當然不會要他真的給我錢,


不過......這句話就像有魔力一樣。


總之,事情就是這樣的巧,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有人出價

超過我了,高興得興高采烈。電腦對面的陳阿奎也興高

采烈,並且說:「你看,我就說吧。」



本來以為事情就那麼落幕了,不過,不然。

5分鐘後,我手癢又去按了那個網頁,奇怪,這個帳號

好熟呀,點進去看,ㄟ,陳阿奎不就是買這個項鍊給我嗎

,還說賣家一直叫他「水水」很雞巴這,不就是陳阿奎本

人嗎?????

我大驚失色,想說他幹嘛把我的東西標下來還要多付錢呀,

結果他哈哈大笑說我發現得很晚,還說:「1000塊跟100

多塊當然後者划算呀。」


我整個人很震驚,哪有這種男朋友呀,為了讓我安心就把

東西標下來,總之,從來沒有聽過啦。


他開始跟我說他也想要玩玩競標的感覺嘛,等等的,總之

,我覺得都是胡扯。然後我吝嗇的歐巴喪個性再度發揮,

開始盧他幫我標另一項商品。


於是,他當然很聽話的,還在最後鎮靜地叫我不要在丟水

球給他,他要倒數。據他後來的說法,他當時拿出了碼表

,真的倒數計時,當然,成功得標下來了~~~~~


最後,在我很開心的說他很厲害,而他也沉浸在勝利的結

標中,過不久,這個男人就說:「好,我要開始翻譯了。」

隔天,他一整天埋頭苦幹的翻完了,如同往常。


哇哈哈,陳奎伯莫名的事蹟又多了一筆(跟女友搶競標,還

是搶來給她的)


還有,如同往常的,不管事情有多麼的緊急,

一定會擠時間給我,然後努力的完成作業!!!

就像飛天小女警遇到麻煩一樣,一切都會過去的,不管顏小

漁有多吵多煩,他一定會帶著笑臉說:「不會呀,你好可愛。」

呵呵呵呵呵



這就是標準答案啦( ̄▽ ̄#)﹏﹏



.

- Life in Web 2.0 or Life in Google ? - (順便介紹了Google在Web 2.0上提供的幾個服務)

Published by Julient-Chen under on 上午10:34
(仔細看的話,應該會發現圖上寫的是「估九」,和馬估九沒有關係,看得出來我是想表達搜尋之王Google吧?)

Web 2.0這個詞,是在去年下旬,由「什麼是Web 2.0?」這篇文章,才大至了解這個巨大的趨勢是什麼東西。其實,我們早就開始生活在Web 2.0的網路世界中了。


我自己的大學生涯,可以說是由BBS所滋養的。從大一入學時開始第一次接觸所謂的電子佈告欄BBS,透過它,空間上生活圈不再只是實體所能及的範圍,時間上與他人的聯結和接觸,不再只有學校裡7、8個小時的時間。BBS上以文字所建構起來的生活,也許比不上所謂聲色犬馬的那種人生,但以一個學生來說,是足以稱它相當「繽紛」了。在那裡面,說一件生活上的趣事、描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、調侃一下教授的小毛病、記錄一個美食遊記,可以同時讓很多個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知道;自己呢,也能在同一個時間,知道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,他們生活上的趣事、他們是什麼樣的人、他們教授的小毛病、他們吃了什麼好吃的東西。人、記憶、文字、感情、知識、心情資訊就這麼連了又連,接了又接,交叉又交叉,發散之後,又再一次接收,已經沒法只用蜘蛛網這種簡單的比喻來形容它的複雜度了。


BBS在數據機撥接時代,不論是想藉網路拓展人際,還是想在網路上取得一些可被評論的資訊,它實在是個最經濟實惠的選擇。曾經,我認為:「我的網路,有BBS就夠了。」


2000年,512M ADSL寬頻開始普及化,那時候在台北車站NOVA做過Seednet工讀生,曾靠ADSL的業積一個月賺進兩萬多。2001年,在我還不知道Web 2.0是什麼時,Google搜尋引擎巧巧地進入了我的網路生活。也就在這幾年,相簿、Blog、Wiki等等免付費(就能使用基本功能)、只要有網路到哪都可「用」的網站也開始成長。把東西讓全世界的人看見,進入門檻越來越低:東西不用送審,不用會寫網路的程式語言,哪時候寫完,就哪時候被看到。這一類的服務,我覺得和BBS最大的不同,就是使用者是相簿、Blog中最大的主宰者。不過,當時喝PTT奶水長大的我,還是滿足於BBS的資訊環境,沒有趕流行地也去弄個Blog來玩,也還是覺得我的網路有BBS就夠了。


慢慢地,我身邊的朋友開始會丟給我他們Blog的網址,但是我總是會弄丟那些網頁,到後來,他們的Blog我大概都只看了一兩篇,就沒有再拜訪過了。2006年畢業後,和咖山掛、史太郎吃了個飯,我向阿七抱怨:「Blog真是麻煩,換台電腦,就找不到妳的Blog了。」並且還亂預測:「Blog可能會像帳號爆難記的ICQ一樣被淘汰掉。」那個時候,我真的把Blog的功能窄化了不少。如果Blog只是個「圖文版」的個人版,那它的確沒有什麼太遠的發展性。


2007年初,我從PTT的Google看版,看到Google原來有發佈一個叫「Google Reader」的功能,它能把Blog給訂閱下來。在Google Reader之下,誰的Blog有新文章馬上會得知,也可以在同一頁面下,看到新文章的部份內容。最重要的是,Google Reader解決了「就算換電腦,我還是能找到別人Blog」的大問題(註:事實上,並非只有Google Reader提供這樣的服務),並且,只要有Gmail帳號就可以登錄使用Google Reader了。如此一來,逛Blog可以開始像BBS一樣,到哪裡都可以用自己的帳號,閱覽自訂的Blog。(這裡我提供一個來自http://innerwhining.blogspot.com裡,關於Google Reader和訂閱Blog的教學文章)


隨著訂閱一些談投資的專業Blog,我開始了解Blog不會只是一種個人版的替代品。它可以是一個教學平臺,一個公司的產品目錄,一個媽媽的食譜,一個插畫家的作品集(例如阿七的Blog!)。如果你想寫小說,在還沒找到願意出版的出版社前,你可以先出版到網路上,了解自己的作品是不是受歡迎;搞不好以前是作家求出版社,未來出版社得反過來求那些網路上熱門的作家,畢竟,這些作家以網頁的閱覽數,證明了自己潛在的銷售量。Google當然也在這方面上,提供了「Google Analytics」服務。它會記錄每天網頁的流量、來源、新舊訪客、再訪率、訪客位置,這個服務仍讓Blog的主人有繼續經營的動力,也讓像出版社這些商人,去尋找、評估具有經濟價值的Blog。

我也啟動了Google Analytics這項服務。有一天,我看到「加拿大」那裡,有人在看我的Blog,興奮地把圖給存下來(也是本篇最上方的icon)。後來想起了,那應該是正在London念書的凱琳,不然這沒幾篇文章的Blog(而且大部份是中文內容),怎麼可能那麼快「國際化」咧!這種和地球另一端連結的感覺,透過Google Analytics,深刻地對我產生很大的衝擊。現在,美洲有四個地方有人在看我的Blog了,有些還猜不到是誰,但是地圖上的一個點,我知道代表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在那,而且--他/她在看我Blog。
(圖片來源是Google Analytics的分析圖)

那麼多的Google服務,不就網頁要開來開去,還要設好幾個「我的最愛」嗎?不需要!Google提供「Google Accounts」服務,它把你所有開啟的服務,都放在這裡了。現在我把它設成我的首頁,打開它,就開始了我的Web 2.0生活。如果你也想體驗看看,我是覺得,Google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(變成Google廣告文了!?)。



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