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ving in Difference
Published by Julient-Chen under From Eyes to Design on 晚上11:23
Living in Difference
--亮度對比與側抑制(Brightness Contrast and Lateral Inhibition)
by Julient Chen
在視覺的領域中,「對比(contrast)」是一個常常在探討的議題。簡單地來說,對比指的就是事物間的各種「差異」,像是大小的差異、距離遠近的差異、顏色的差異等等,都屬於對比所要討論的範圍。
為什麼對比或是差異那麼受到重視呢?最主要的原因,就在於人類的知覺系統對「絕對物理量(像是聲波頻率、聲音強度等等)」反應並不敏銳,反而對「對比」相當敏感。舉例來說,在夜深人靜時放了一個屁,它的聲音一定相當地清晰,搞不好還會把自己給嚇醒呢!然而,如果在西門町街上放個一樣響的屁,有誰會聽見呢?如果人類對絕對物理量很銳的話,同樣響度的聲音,聽起來應該一樣大聲才對,怎麼會因為週遭環境的不同,而產生不同的感覺呢?一個很直覺得答案是:「因為晚上睡覺時,身旁安靜無聲;但是街上車子的聲音會把放屁的聲音給蓋過。」沒錯,因為外在環境和屁聲的差異不同,也就是「對比」不同, 造成了我們對相同事物的感覺也完全不同了。換言之,我們人啊,是活在差異之中。

這是一個「錯覺(illusion)」的demo,錯覺指的是人類所知覺到的,與現實物理世界不同(「幻覺(delusion)」則是知覺到現實世界不存在的事物)。視覺的領域中,我們常常用這個錯覺來說明週邊環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覺。這個現像,在視覺訊號還沒到達大腦之前就發生了,根據視神經細胞的排列形狀,它可以用「側抑制(lateral inhibition)」來解釋。

在說明側抑制的概念之前,我們先來把所謂的「顏色」或是「亮度」轉換成簡單的數字。熟悉影像處理的朋友一定知道,一般8-bit的色階,就是用0~255的數字,來表示256種不同的顏色;如果這256種不同的顏色,按照最暗的黑色,排到最亮的白色的話,就會像上圖所示一樣,0代表黑色,125大概是灰色,255是白色。為了簡化說明,我們將這些數字比擬成每個顏色所放射出的光線強度好了;黑色的光線強度是0,灰色的光線強到是125,而白色的光線強度是255。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東西,就是因為視神經細胞會吸收光線,並且根據光線的強度,產生不同大小的神經反應;吸收的光線強度越強,神經的反應就會越大。


現在,我們把黑色和灰色正方形從中間橫著切開,就像右圖最上方一樣,變成黑、灰、黑的排列。如同我們剛剛將亮度所賦與的數字,黑色的強度是+0,灰色的強度是+68。我們假設每個感光細胞的反應,剛好會等於它接收到的強度;因此,兩旁深綠色的感光細胞在此時不會有反應。中間兩個深紅色的細胞,會因為接收到灰色所發出+68的光線,而產生+68的反應。剛剛曾提到,這些感光細胞是彼此聯結的。我們把焦點放在靠左邊的那個深紅色細胞上,它自己本身會因接收到+68的光線,而產生+68的反應,但是它右邊的深紅色細胞也會傳來+68的反應,使得總反應變成68+68=136。這個狀況下,旁邊深綠色的細胞因為沒有反應,所以對深紅色細胞沒有發生抑制的效果。這一連串的反應,寫成數學式的話,就如右圖下方一樣:68+68-0.1*(0+0)=136。為什麼0+0之前還要乘一個0.1呢?這是表示週圍細胞對中間細胞的抑制,有經過一個權重的過程,這是為了防止週邊的影響不要「越俎代庖」、防止「乞丐趕廟公」的事情發生;也就是說,週圍的細胞的確會對中央細胞發生影響,但是影響並不會完全取代的效果。畢竟,我們還不至於會把白色看成黑色吧!

這就是所謂「側抑制」的效果。原本一模一樣的灰色區塊,對細胞產生的反應卻不同,一個+136,另一個只有+85。也因此,我們會覺得被白色包圍的灰色正方形,比被黑色包圍的灰色正方形還要來得暗。事實上,細胞間彼此聯結的複雜度,遠超過本文所描述的的。其中權重、聯結順序、細胞的分佈範圍等等,都有很多議題存在,本文僅以最簡單的方式,將其主要精神表現出來。
透過對側抑制的介紹,我們可以看到亮度在不同背景之下會有所變化,這也印證了人類的視覺系統對差異是非常敏感的。現在電腦繪圖相當發達,使用者可以精準地用色碼決定顏色,但是各位不要忘了,電腦能提供精確的「絕對物理量」,卻不能準確預測我們看到的會是什麼。今天我們舉的這個錯覺例子,只涉及到亮度的知覺,其實側抑制在色彩知覺中,也有非常大的影響,未來我們也會進一步來介紹。
(註:這一個類別的文章,是應台灣創意公司的邀請,在他們blog上發佈針對和設計有關的心理、神經基制介紹,內容都會盡量簡單化、圖表化,希望能讓不同領域的讀者,了解一些有趣的現象。網址是http://blog.boco.com.tw/blogs/techno0831/default.aspx ,因為目前他們的blog系統很爛,我會在blogger系統中編輯,之後在貼到那邊去,希望大家能多多提供建議給我。)
0 意見:
張貼留言